“生物-心理-社会”之现代医学模式
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el.GL)在《科学》期刊上,发表论著指出要用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模式”(The Bio-Psycho-Social Model)取代获得教条地位的生物医学模式。他批评了生物医学(即西方医学)只关注人体生物化学因素,而忽视了其心理层面和社会属性,因此不能解释现代人类健康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要充分考虑个体心理、生活习性、遗传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对于慢性疾病的产生作用和相互影响,才能全方位了解人类健康的因果关系。

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Engel.1977
“生物-心理-社会” 现代医学模式产生背景与人类疾病谱发生改变和新挑战有关。20世纪中叶,人类基本克服了传染病等主要疾病,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肿瘤等“富贵病”成为主要疾病和致死因素,慢性病俨然成为新世纪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而西方医学对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同时化学药物治疗带来许多的毒副作用。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对卫生保健、身体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身体好,还要有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和社会活动能力,以提高生命质量和健康长寿。
1974年,布鲁姆(Blum)提出:影响人类健康有环境、生物、行为生活方式和卫生服务四大因素,其中自然和社会环境对健康有重要影响。之后,拉隆达(Lalonde)和德威尔(Dever)对环境健康模式加以修正和补充,认为各种因素对不同的疾病影响是不同的,并提出了综合健康医学模式,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和保健提供了理论基础。1977年,恩格尔(Engel)指出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综合考虑躯体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环境对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影响作用。实际上,基于维生素、功能营养和植物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正分子医学和功能医学也是在同一时期形成和发展的。
“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认为人的生理与心理、精神与躯体及其内外环境是统一且不可分割的,心理、社会环境因素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有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考察人类健康和疾病,既要考虑生物学因素,又要重视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恩格尔新医学模式最初被精神卫生临床医生所采纳和利用。为了分析找出患者病因,可使用该医学模式作为指导,对该患者进行广泛评估,然后制定治疗方法。
今天,“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例如,大多数心理健康问题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具有生物学(医学)、心理(精神)和社会环境作用。患者抑郁情绪可能由于健康状况(例如心脏病发作)、社交状况(例如失去至亲)或心理状况(例如自责)影响。然而,不管病因是什么,患者的抑郁症都可能表现出身体症状(例如言语减慢和食欲不振)、心理症状(例如自杀念头)和社会症状(例如社交退缩)。在治疗措施上,有可能通过身体措施(包括抗抑郁药、运动锻炼等)、心理手段(认知疗法等)和社交手段(与他人互动等)来治疗抑郁症。所有这些方法都可能证明对减轻情绪障碍有帮助。而且,尽管病因起源不同,但这些措施都可以一次使用,或不限于一次尝试一种干预措施。
本文首发于2020-11-28
参考来源:
美国国立公众健康网
https://medlineplus.gov/
美国精神心理医学会
https://www.apa.org/